2019年度交互总结,交互圈发生了哪些大事?
分析可知,用户的需求主要有以下两个:
分析一下上面两个需求,不论是浏览,还是寻找特定照片,用户都需要先定位到某个时间段。因此,如何以一种高效的形式呈现出时间线上的照片,就成为设计的重点。 在改版前,照片以“照片墙”的形式呈现:“年”的维度中,照片尺寸最小;点击后,展现“月”维度,照片尺寸加大;再次点击,进入“天”维度,尺寸更大,如下图所示👇 相比旧版,苹果新版的做法,是把一个时间段的相片,用相册的形态封装起来。 比如,用户想看2014年的照片,可以先找到“2014年”这个相册,再浏览2014年当中以月份组织起来的相册,如下图所示: 在每个维度下,相册都有一张封面图,用户可以通过封面图了解该相册的内容。 相册封面图比起改版前的缩略图照片墙,浏览起来容易多了。 但这也有一个弊端:封面图每次只能展示一张图片,对整个相册的内容无法完整的概括。 苹果设计师的解决办法,是在“年”这个维度下,相册在静止的情况下,最底部位置的封面图会自动每隔4秒自动切换,就像很多应用顶部的焦点图那样;如果在封面图位置按住并左右滑动,也可以切换封面图的照片。 这个交互操作,巧妙地解决了“相册只使用一张封面图,如何代表这个相册”的难题,可以说是神来之笔了。 另外,新版照片App,在底部增加了一个操作栏,点击可以切换“年”、“月”、“日”、“所有照片”这些维度;增加了手势返回的支持:从屏幕左边缘向右滑动,可以返回上一个维度。例如,现在用户位于“日”这个维度,向右滑动则可以返回到“月”这个维度。 这些控件和操作的增加,对于用户在不同时间维度之间切换,还是很方便的。 更灵巧的音量提示iOS13之前,用户按动手机左上侧的实体音量键,则会出现如下的提示: 这个提示控件名叫HUD,中文翻译为“透明指示层”。这个透明指示层个头很大,而且位于页面正中央,经常会挡住页面中的关键信息。 苹果的设计团队大概也发现了这个问题,因此在iOS的升级中,用一个更灵动小巧的音量提示取代了HUD👇 具体交互逻辑如下:
观察上面的交互逻辑,可以看到,音量提醒有两种形态:较粗柱形和较细柱形。 为什么会有两种? 沐风认为,较粗形态是提示用户“当前柱形代表的是音量”,但由于较粗的柱形遮挡面积较大,因此它会迅速变成较细的柱形,以减少遮挡。 当手机横置,点按音量按键,音量提醒会移动到屏幕顶部区域,这样设计的原因,是顶部区域较为明显,可以让用户可以及时看到音量调节情况,获得及时反馈。 另外还有一个彩蛋:当音量调到最大,为了表现出“已经到头了不能再调大了”的含义,手机会给出震动反馈,柱形也会表现出被“抻(chen)”了一下的动效,效果十分呆萌。 当音量调到最小然后继续点按音量减小键时,也会有震动+动效。 (编辑:好传媒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