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DWAN槽边往事(一)
这些逸闻趣事,不过是波澜壮阔历史中的几朵浪花,而大起大落、鬼畜反转的剧本能被挤压在十五年的时间里密集上演,不过是因为我们恰好生在一个剧烈转型的时代,转型的主题是以应用和服务为中心,或者说,以云为中心。 SDWAN为云而生,在以网络为中心的世界里,天地不仁,以应用为刍狗,扩容才是解决问题的终极武器,SDWAN的下场不会比RSVP好到哪里去,但在云时代,SDWAN是应用驾驭网络的鞍鞯和辔头。 既然要讨论SDWAN,那么首先要讨论清楚WAN的定位是什么,生态位在哪里,食物链的上游和下游是谁,否则,你凭什么去定义什么呢? 史书记载,在云计算崛起之前,广域网=运营商的IP网络,从定位上来说,是连接端到端的管道,在食物链里占据顶端,除了多多少少被设备商绑架一下以外,万般皆下品。这里面有三层含义。
当流量、支付、通证、资源全部都掌握在运营商手中的时候,这个世界完全是以网络为中心的,主要的新技术都是为网络而非应用服务,而行业巨头也集中于网络设备制造和运营商领域。至于今天傲视群雄的AI,尽管基础理论在七十年代就已经成型,但直到十五年前还只是个非主流的弱小学科,时常像中医一样遭受质疑。2004年国内人工智能领域的元老蔡自兴老先生到北邮做学术报告,主持人是北邮人工智能领域的元老钟义信老先生,到场的学生不多,大概覆盖了一间小教室里一半左右的位置,没有人觉得这东西能够对自己找工作有什么帮助,也没有几个人相信两个老先生秉持的研究方向有什么美好的前景。好像也是在那一年,IBM深蓝的总设计师来明光男专做了一次学术报告,但并没有激起大家学习国际象棋的兴趣。而在同一年,摩托罗拉公司在北邮开设了一门选修课《CDMA技术》,万人空巷,教3-239巨大的阶梯教室人满为患,连门口都挤满了旁听的人。CDMA技术,那简直就是进入移动、电信、北电、爱立信、思科的敲门砖啊!每年冬天中国移动的校园招聘会开场那一天,从早上七点多开始,身着正装的男女学生就开始在学生活动中心门口排队,一直能排到学生食堂后面的篮球场,队伍长达两三百米。如果赶上大雪天,则白山黑水,蔚为壮观。 在以网络为中心的时代,除了运营商,没有人有资格定义网络。而站在食物链顶端的运营商并不需要对互联网应用做出任何QoS承诺,因为一来互联网公司没有付费,二来用户租用的是带宽不是服务,最多约束几个网络侧的SLA,如果想上网体验更好,请买更大、更贵的带宽吧! 所以那个时代的所有网络技术,都是在既定的技术框架下对已有的协议进行改良和修补,单单是把和OSPF优化、BGP优化有关的论文找出来,就数以万计。而QoS这个话题,从来都只是一个有趣的话题。在运营商看来,服务质量保证的唯一方法就是超量资源供给和高收费的黄金组合,其他精巧的技术并不能带来稳定的预期,而不确定性自古以来就是运营商的大敌。 从以网络为中心到以应用为中心 那时候关于未来网络的主流愿景,和互联网没有任何关系。2003年启动的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CNGI项目)里,充斥着电信设备制造商和运营商的身影,IPv6是未来的旗帜。那一年,马云刚刚创办淘宝,地铁里还是上淘宝买张飞丈八蛇矛之类的广告,ebay的邵亦波则放言淘宝活不过十八个月。而腾讯的手机QQ也在这一年上线,不过没几个人舍得用。要知道那时候手机要拿到入网许可证就不能装配WIFI天线,要想不肉疼地在手机上冲浪互联网,还要再等两年。也是在2003年,百度贴吧正式上线,同时百度也在这一年超越Google,成为中国网民首选的搜索引擎。但这些在广域网的眼里,不过是一些小小的波澜和谈资而已,那时候BAT太弱小,能不能活下来还是个问题,根本没工夫操未来网络的闲心。 但那是运营商的黄金时代,所有针对网络的可能的优化方案都几乎被穷尽,但唯独软件定义这事始终不是主流。尽管2000年左右综合网管和专家系统曾经风靡一时,但很快大家就发现设备商士可杀私有MIB库不可开放,而专家系统最大的障碍是如何评选出合格的专家。别指望专家系统了,老夫就是Telnet、CLI一把梭!一个老网工至少顶得上十个班的专家系统开发工程师。那时候,即使是思科闻名遐迩的CISCOWORKS2000,也几乎不考虑用户友好性和智能性,菜单系统如豪门一般深不可测,以至于思科的售后工程师在迷宫中给我讲解了两个小时之后,自己先崩溃了,打那以后我再也没有见到过她。 (编辑:好传媒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