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研究】起点学院APP:学习中心模块体验报告
我的课程 图10 我的课程界面 描述: 该界面为学习中心用于课程管理的界面,五个分类标签(全部、专题课程、课程专辑、直播互动、专项技能班)两个筛选排序条件(加入时间、最近学习)便于用户分类查找课程,列表项如有学习则显示课程学习进度(已观看百分比),如图8。 筛选排序结果与预期不匹配,列表排序规则是排序后按分类标签顺序排列。也就是说,如果我最近一次学习的课程是《15天入门互联网数据》,在我的课程界面选择按“最近学习”进行排序,排在第一的不是《15天入门互联网数据》,而是专题课程的某一课。 作业及反馈 图11 作业反馈涉及界面 描述: 课程里存在两个类型的作业,一个是随堂练习,属于系统测试题,即做即交即反馈,体验好;还有一类是大小作业,需要批改。 APP端仅支持文字作业提交,不支持其他格式,大作业由导师进行1V1批改,小作业由助教选择性批改。但是,老师点评不会产生任何提醒,反馈不及时;要学员自己手动查看作业才能知晓作业批改情况。 作业查看瀑布流里显示可以分享、评论、点赞,但同样,评论、点赞也不会进行提醒。 未完成作业不能进行作业查看。 疑问反馈 图12 疑问反馈涉及界面 描述: 课程中疑问的反馈有三条路径: 第一条是在APP端提问入口进行提问,就如同提交一次小作业一样,仅能提交一次,不提交不能查看,老师回复无提醒; 第二条是在APP内进行直播答疑,老师进行共性问题讲解,再根据直播时间回答一些问题; 第三条是微信群内答疑,班导提前进行问题收集,老师进行群内解答,也可以是日常问题抛入群中,同学互助解答。 我的学习成果 图13 学习中心界面 描述: 我的学习中心涉及到学习成果展现的就是图13界面中,右上角我的结课证书,以及近一周学习时长的记录。 六、建议和总结1. 建议我的课程 移动端主要是方便学员进行碎片化、无限制化学习,我的课程列表展现形式建议可以参考得到APP已购中课程列表的界面设计,既能明晰课程状态,也能了解课程进度,排序就按最近学习进行排列。 作业反馈 大小作业其实才是知识内化的落地,是可以看到培训效果的产物,而老师批改作业是一条增强回路。因此,要建立信息反馈的及时触达,通知被批改人有老师作业点评结果。 当师资、时间精力不足够每一次都1V1点评作业让学员收到反馈时,要把现有资源进行最大化的利用。除了课程学习路径,对老师点评的优秀作业参考学习、不足作业警醒学习也是一种学习模式,也能增强回路,可以组织学员互评,切入查看作业场景。 在这种条件下,首当其冲需要优化作业瀑布流界面。 图14 APP端查看作业界面 可以看到查看作业瀑布流混乱,这一方面是因为学员提交作业样式不统一,系统显示结果也不一致。另外就是完全展示在Web端清晰可见,但在APP端受限于屏幕就会带来不好的体验。 优化方向:
疑问反馈 学生遇到问题,及时得到回复解答,是一条学习的增强回路。 起点课程组建微信群,其中一个用意是提供一条反馈问题的通道。所以,APP内导师回答应该要能及时反馈给学员。 在APP内,可以建立问答讨论区,引发学员的互动反馈。提问和解答也是一种学习资源,所以,不提问题不能看到问题和解答的设置很不合理,这不是作业需要防止学员走捷径。 可以设立问答讨论区,置顶疑问整理,该区可以进行对老师的提问,也可以同学互助解答,考虑到师资和精力,可以进行限次提问。 我的学习成果 我的学习成果的积累其实是学员成长路径的沉淀,累计学习多长时间、学完多少课程、完成多少作业、多少作业被评优、拥有多少张结课证书等,这些里面有学员的辛勤付出,也是起点陪伴学员成长的印记。 (编辑:好传媒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