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微软/特斯拉的产品美学——向丑而生?
而且这么多年来,微软能够让人记住的设计除了Surface的折叠姿态,就只有一个屏幕磁吸按钮(现在似乎找不到了),至于Hololens这种束之高阁的东西我们不做评价;其它的设计都相当浅白。 三、苹果:AirPods Pro虽然近年来苹果的产品设计也越来越随性,但和微软不同的是苹果还有底蕴,它耗得起。 从2013年的垃圾桶到2019年的刨丝器、上千美元支架,不能说苹果没有进步,至少它的市值就翻了一番;但是在工业设计上真的很难恭维。 垃圾桶至少还有整体架构上的一体化设计,刨丝器基本就是在“钢板上绣花——炫技”,支架能卖的就只有生产工艺;然而,就算是生产工艺我们也很难洞悉它的艺术性。 只能说如此高昂的价格,苹果又一次从大众走向了专业人群。 与之相反的却是走降价路线的iPhone 11获得了一次比较难得的销售狂潮。 可见大家对于苹果的工业设计预期降低以后,对于价格还是比较敏感的。 毕竟,近年来iPhone除了一个“刘海屏”能够拿出手的真不多,iPhone 11这种需要专业人士拆解才能获悉三摄制造工艺精妙的卖点,真的有点不知所谓。 而刘海屏最所以印象深刻的原因,并不是刘海屏这种功能性设计真的有多好,只是它带来了没有下巴的整体感官给全面屏提供了一种设计思路;而这也就是为什么刘海屏在其他手机上昙花一现的缘故,我们要的从来不是刘海屏,而是更酷、更炫、更吊炸天的全面屏。 当大家忙着开启全面屏的下一个时代折叠屏的时候,苹果又开始在后摄这种功能性组件上面做文章,虽然迥异于华为的摄像架构确实有其竞争力,但这种隐性特征就没有“刘海屏”那种显性特征来得有说服力。 毕竟,手机终究不是相机,重要的是信号,尤其是现在的手机后摄对切了足够的数据之后;而且随着AI摄像的流行,苹果的后摄铁三角卖点就更小了。 接下来我们聚焦在苹果的另一件拳头产品AirPods Pro上,对于这款随风潜入夜的产品,最初的我们有着太多不切实际的幻想。 美国专业创意设计公司,曾经为苹果设计了第一台Macintosh的Frog Design在8月份构想了一个开放式耳机概念“Unum”;看上去蛮好的,但戴着就有点违和。 为什么不干脆做成一款骨传导耳环呢? 在这之后,10月份又曝光了新的渲染图,看久了似乎也能接受。 但真正发布的却是这款,矮胖矮胖的,像极了豌豆射手。 这和AirPods一代二代的差别大了去了。 虽然AirPods Pro似乎也不错,官方也对AirPods Pro充满了信心,但我们严重怀疑这个是消费者对它再没预期了。 曾经,苹果在一些无关紧要的细节上都能释放出足够的诚意。 现在,苹果在一些至关重要的感官上都需要消费者自己找寻解释。 不得不说,这对于苹果自身和消费者都是一种巨大的损失;当苹果不再关注于细节,着眼于更长远的未来之时,曾经被乔布斯捧上神坛的工业设计是不是正在变成库克的外观设计? 四、设计周期当然,我们不能要求一家企业源源不断地创新,正如我们不能要求一个天才能够持续不断地创作精品;它们终究只是一个商业组织,为我们设计出惊世骇俗的产品固然值得惊喜,转向保守开始商业化操作也不必耿耿于怀。 我们只需铭记它为整个世界带来的改变,以及它们在我们那颗小小的内心里种下一颗老槐。 我们需要去寻找新的革新,特别是作为工业设计师最好我们就能亲身参与这一场又一场的“革命”。 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又可以把“革命”又或者是“创新”分解成四个环节:
第一:探究在不少人的第一印象中,2007年面世的iPhone都是一款划时代的产品。 (编辑:好传媒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