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公共卫生危机,区块链如何有所作为
【51CTO.com原创稿件】 2020年伊始,全国上下就展开了一场与新冠病毒的防控大战。在争分夺秒的角力过程中,各种新技术各显神通,大数据追踪密切接触者分析蔓延情况,人工智能被应用于远程会诊,红外测量仪检测人群体温,机器人给被隔离人员送餐。疫情防控是全社会的系统工程,其中技术力量的监测防控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那么同样被寄予期望的区块链技术,在这个战场上又能发挥怎样的作用呢? 区块链的特质:构筑理想中的“信任堡垒” 身处信息社会,我们每天都要面对海量的碎片化的信息。这些信息来自不同的媒介,途径各种渠道,可能还经历了数次“加工”,以肆无忌惮的表达形式占据你的感官。日常生活里,你当然可以选择屏蔽,或者选择性地获取,但当你想追求一个事件的真相,掌握完整真实的信息时,你会发现这其实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不止于此,大多数人在非常时期是不会放弃还原真相的需求的。尤其是面对诸如此次疫情一般的突发危机事件,集体焦虑甚至会加剧这一冲动,从而迫使人们在缺乏必要的科学工具时采用最原始的方式来拼接碎片。这也导致在疫情爆发之初流言四起,关于疫情扩散,关于感染人数,关于传播途径,关于防治方法,各种零碎舆论、专家建言、还有主流与非主流媒体的平台资讯,混作一团,甚嚣尘上。还有不久之前湖北省红十字会引发的多方质疑,承担着接受和分发援赠物资工作的红十字会因物资分发、信息不透明等问题,被卷入舆论风暴,公信力直线下降。 当参差不齐的信息碎片被草草整合在一起时,那些无法契合、拼接不上的部分很容易成为关注的焦点,尤其是当猜测也无法填补逻辑和想象的裂缝时,那些部分就有可能成为群体恐慌滋生的土壤。信任危机一旦爆发,想要重构信任无疑难上加难。怀疑的种子总是生生不息的。此外,在此次疫情中,除了真实可信,实时性也是大众对信息的要求之一。滞后的信息显而易见无法满足公众对事态走向的把握,既不能服务于解决方法的落地,也不便公众监督的执行。 应对这一危机事件,区块链技术恰恰能在“可信度”建设上有所作为。 1、整合信息碎片,呈现数据全景。应对疫情,我们需要多部门的、全过程的、实时的数据和信息。同时让这些信息可以开放给公众查询,保证公众的知情权。区块链可以通过在所有参与者之间共享数据,来提高对危机事件的响应能力,能够在不同级别的组织中实现数据共享和存储的自动化,从而实现全流程的数据整合,展现数据全景。 2、公开透明,不可篡改。基于区块内的数据结构,任何区块内的数据被修改,都会使得此区块内的下层与上层哈希值无法对应。此外,链上的任何读写、删除、调取等活动都会留痕。从这个层面看,区块链技术实现了信息的公开透明、不可篡改。如果将这次疫情中的感染案例上链,发病时间、病症变化、治疗进度等信息都记录在链上,让世界各地的医护人员、科研人员在非疫区也能掌握动向进行研究,对于人类能早日突破病毒侵袭也大有裨益。同时,由于区块链采用多方节点认证,每个认证的节点都要承担一定的责任,对于各部门提升协作效率也有推进作用。此次疫情里的诸多负面新闻,比如原黄冈卫健委主任的“一问三不知”、湖北红十字会的物资分配不合理、大理拦截了重庆的医疗物资等等,如果在区块链的技术框架里,至少各个部门作为链上的节点能明确自己的工作职责和责任,而不是在模棱两可的边缘敷衍塞责。 3、全程可溯,便于追责。引入区块链的溯源机制,该追责的追责,该改进的改进,有利于建立全社会的防控体系。以疫情中的物资捐赠及发放为例,如果区块链在其中提供了技术支撑,那么所有钱款和物资可以在第一时间实现信息上链。这就能有效摆脱中间人作为大量援助的转移渠道的媒介作用,以此来减少挪用甚至盗窃等问题。因为不论物资从捐赠人到受赠人之间经过多少环节,都有记录可循,在物流、仓储、分配等环节之间不会产生信息断裂的问题。捐赠物资处于什么环节、是否及时发放、卡顿在哪里,捐赠的钱最终的受益者是谁,是变成了一桶水、一包泡面还是一件防护服,作为捐赠人都能一清二楚,不会有任何信息处在黑箱里。 在这次公共卫生危机事件中,暴露了很多信任问题。“可信”不仅是正义性的道德概念,也是进行社会事务管理的一大基石。提升大众对政府的信任度,从而配合政府做好疫情防控的工作才是正道。只有做到信息透明公开,协作权责明确,政策的执行有源可溯,才可以更好地发挥政府的宏观统筹作用,万众一心,共克时艰。 区块链的现实:大规模落地依旧任重而道远 区块链作为技术工具箱里的新锐仍处在发展早期,也没有出现基础应用,大众认可度也比较低,大规模场景落地尚未实现。从实践角度推演,要推动区块链的现实落地,还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就从疫情防控这个角度说,还需要多方的支持和配合。 其一,因为区块链需要参与者的协作,比如捐赠者和医院都要有相应的终端。同时为确保上链信息的真实性,核实信息的真伪也是一大挑战。 其二,因为区块链涉及的环节极为庞杂,其应用必须有大数据、云计算等基础设施的支撑。这就需要政府协调各部门配合,打开相应大数据的接口,这就要求在顶层设计上有所体现。 其三,因为区块链分布式存储的特质要求,分布式节点的设计需要有专业人才来支持。而相关方面的人才储备还需要一段时间的积累。 其四,因为我国地缘辽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还不平衡,在区块链的落地过程中,硬件设施的普及还需等待时机。比如要追溯被感染者的行动轨迹,实质上需要大量摄像头、区域网络的连接等。目前这些基础设施还有待完善,尤其在相对偏远的地区。 (编辑:好传媒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