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的爆发与焦虑
副标题[/!--empirenews.page--]
通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几乎每10年就是一个时代,而每个时代所迸发出的巨大变革力量,正不断影响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如今,全球已经正式开启了“5G时代”。 从打电话、发信息到微信视频聊天,从阅读电子书到看直播、发抖音,从贪吃蛇到“农药”和“吃鸡”……网络技术的不断升级迭代,让我们的沟通和娱乐方式彻底改变。 如果说1G到4G都是在改善人与人之间的通信质量,那么5G,则不单是让我们获得更快的网络,它是通过低时延、高稳定性、海量设备接入等一系列性能的提升,让我们真正感受到翻天覆地的变化—— 所以即将到来了的5G时代,将是一场全新的万物互联革命。作为通信技术更新的重要节点,5G将全面提升网络的速率、稳定性、可靠性,实现包括3D通信、在线VR、云游戏等全新的交互体验。 不仅如此,5G技术还将“物联网”提升到比“人联网”更高的级别,使个人终端与万物交互。届时,房子、汽车、家居不再是一个个冰冷的物件,而成为我们“身体中的一部分”。 在时代的驱使下,世界各个国家的政府和企业都盯上了5G这块诱人的肥肉,一场史无前例的革命即将全面展开…… 颠覆性的技术风口 在说5G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下从 1G到5G 发生了怎么样的改变: 所谓1G,就是指第一代无线电话技术,它使用模拟信号传输,存在语音品质低、信号不稳定、覆盖不够广、串号、盗号等问题。这个时代,摩托罗拉8000X(大哥大)大行其道,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 2G时代采用了数字调制,不仅安全性更高、通话品质也极大改善,同时还多了数据传输服务,速率达到9.6 kbit/s -14.4 kbit/s。这个时代,除了语音通话,短信成为重要的沟通桥梁,移动互联网也初见雏形。 3G技术以码道区分用户,解决大数据传输速率过低问题。由于实现了高频宽和稳定的传输,影像电话和大量数据的传送变得更为普遍。这个时代,支持各类应用软件的智能手机成为主流,移动互联网时代正式到来。 4G是在3G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在传输速度上有着更大的提升,支持各种高速率业务,再加上摄像头等硬件能力的飞速进步,4G开启了空前繁荣的移动互联网时代。 而5G,则不仅是2G、3G、4G的进化,更不是围绕着手机技术的小修小补,而是未来所有产业网络化的基础设施。 和现有4G网络相比较,5G 网络主要有三大特点:超高的速率、超大的容量、超低的延时—— 超高的速率 通讯依靠的是电磁波,而电磁波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频率越高,波长越短,也就越趋近于直线传播,速度也就越快。 目前,4G信号使用的是低频段,它的优点在于性能好,覆盖面广,能够有效减少运营商在基站的投入,节省资金。可一旦用户变多,数据传输的“路”就会出现拥堵现象。 而5G使用的是更高的频段,不但能缓解低频资源的紧张,由于没有了拥堵,“道路”更加宽广,带宽的速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在这些特性下,5G提供高达10Gbps的峰值数据下载速率,理想情况下,用户能在几秒内下载1G大小的高清视频。 超大的容量 高频段毫米波能够提升传输速率,但高频信号很难穿过固体。随着传输距离的增加,传输速率会相比4G的低频段下降的更快。 为保证高效稳定的传输速率,5G网络需要更多的基站,以便稳定的信号传输效果。 所以,5G 技术引入了体积更小、耗能更低的微基站,这种基站可以安装部署在城市的任何位置,包括路灯、信号灯、商场、住房等等。 由于每个基站可以从其它基站接收信号并向任何位置的用户发送数据,信号接收更加均匀,承载量更大,很好地解决高频段长距离传输差的缺点。 超低的延时 当我们进行网络视频或玩网络游戏时,经常会出现延时的问题,这一现象极大地影响了用户的交互体验。5G网络的出现,将会使延时降到极低。 通过边缘计算技术将接入网与互联网业务进行深度融合,5G在接入网边缘部署计算、处理和存储功能的云计算设备,构建移动便捷云,提供信息技术服务环境和云计算能力,减少数据传输过程中的转发和处理时间,降低端到端的延时。 数据表明,5G极大地提高了延迟和数据速率。它可以将响应时间从4G的平均50毫秒减少到1-2毫秒,为更多对延时要求极致的应用发展提供了可能。 应用场景空前广阔 高速率、大容量、低时延的特性,使得5G技术在物联网、区块链、视频社交等领域有了更高的效率和更好的业务体验。 车联网——更安全高效的出行 去年7月,长安汽车与华为签署战略合作,成功贴上了智能标签;今年1月,双方再次联手设立长安华为联合创新中心,瞄准L4级自动驾驶5G车联网等前瞻技术,快速布局。 车联网,即利用车载电子传感装置,通过移动通讯技术、汽车导航系统、智能终端设备与信息网络平台,使车与路、车、人以及城市之间实时联网,实现信息互联互通。 在5G众多的应用场景中,车联网被认为是最有可能出现的引爆点——它本身对通信网络有着极高的要求,大带宽、低时延、海量的连接数量、严密的覆盖,这些都是5G所具备的。 (编辑:好传媒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