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计算学习:用PyTorch实现一个简单的分类器
副标题[/!--empirenews.page--]
回想了一下自己关于 pytorch 的学习路线,一开始找的各种资料,写下来都能跑,但是却没有给自己体会到学习的过程。有的教程一上来就是写一个 cnn,虽然其实内容很简单,但是直接上手容易让人找不到重点,学的云里雾里。有的教程又浅尝辄止,师傅领到了门槛跟前,总感觉自己还没有进门,教程就结束了。 所以我总结了一下自己当初学习的路线,准备继续深入巩固自己的 pytorch 基础;另一方面,也想从头整理一个教程,从没有接触过 pytorch 开始,到完成一些最新论文里面的工作。以自己的学习笔记整理为主线,大家可以针对参考。 第一篇笔记,我们先完成一个简单的分类器。主要流程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1,自定义生成一个训练集,具体为在二维平面上的一些点,分为两类; 2,构建一个浅层神经网络,实现对特征的拟合,主要是明白在 pytorch 中网络结构如何搭建; 3,完成训练和测试部分的工作,熟悉 pytorch 如何对网络进行训练和测试。 1. 自定义生成数据集 n_data = torch.ones(100, 2) x0 = torch.normal(2*n_data, 1) y0 = torch.zeros(100) x1 = torch.normal(-2*n_data, 1) y1 = torch.ones(100) x = torch.cat((x0, x1)).type(torch.FloatTensor) y = torch.cat((y0, y1)).type(torch.LongTensor) 这篇文章我们先考虑在一个自己定义的简单数据集上实现分类,这样子可以最简单的了解一个神经网络的模型,如何用 pytorch 搭建起来。 这个代码对 numpy 比较熟悉的同学应该也可以猜出来它的内容,只是在 numpy 中是一个 numpy array,在 pytorch 中是一个 tensor。这里我简单的介绍一下这几行代码的作用,给有需要的同学捋顺思路。 首先 n_data 是基准数据,用来生成其它数据,内容为一个 100 行 2 列 的 tensor,其中的值都为 1。x0 是一类数据的坐标值,通过这个 n_data 来生成。 具体的生成的办法是用 torch.normal() 这个函数,第一个参数为 mean,第二个参数是 std。所以返回的结果 x0 是一个和 n_data 形状一样,但是其中的数据在以 2 为平均值,以 1 为标准差的正态分布中随机选取的。y0 则是一个 100 维的 tensor,其中的值都为 0。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 x0 和 y0,x0 的形状是 100 行 2 列的 tensor,其中的值以 2 为中心进行随机分布,符合正态分布,而这些点的标签我们设置为 y0,也就是 0。与此相反,x1 对应的中心为 -2,且标签为 y1,也就是每个点的标签都为 1。 最后生成的 x 和 y,就是将所有的数据合并起来,x0 和 x1 合并起来作为数据,y0 和 y1 合并起来作为标签。 2. 构建一个浅层神经网络 class Net(torch.nn.Module): def __init__(self, n_feature, n_hidden, n_output): super(Net, self).__init__() self.n_hidden = torch.nn.Linear(n_feature, n_hidden) self.out = torch.nn.Linear(n_hidden, n_output) def forward(self, x_layer): x_layer = torch.relu(self.n_hidden(x_layer)) x_layer = self.out(x_layer) x_layer = torch.nn.functional.softmax(x_layer) return x_layer net = Net(n_feature=2, n_hidden=10, n_output=2) # print(net) optimizer = torch.optim.SGD(net.parameters(), lr=0.02) loss_func = torch.nn.CrossEntropyLoss() 上面的 Net() 类就是如何构建一个神经网络的步骤。我们如果是第一次用 pytorch 写一个神经网络,那么这个就是一个足够简单的例子了。其中的内容由两部分组成,分别是 __init__() 函数和 forward() 函数。 大家可以简单的这样子理解:__init__() 函数中,是对网络结构的定义,都有哪些层,每层又有什么功能。例如这个函数中,self.n_hidden 就是定义了一个线性拟合函数,也就是全连接层,在此处相当于一个向隐藏层的映射。输入是 n_feature,输出是隐藏层的神经元个数 n_hidden。然后 self.out 也一样是一个全连接层,输入是刚才的隐藏层的神经元个数 n_hidden,输出是最后的输出结果 n_output。 接着就是 forward() 函数,在这里相当于定义我们神经网络的执行顺序。所以这里可以看到,先对输入的 x_layer 执行上面的隐藏层函数,也就是第一个全连接 self.n_hidden(),然后对输出再执行激活函数 relu。接下来如法炮制,经过一个输出层 self.out(),得到最后的输出。然后将输出 x_layer 返回。 optimizer 就是这里定义的优化方式,其中的 lr 是学习率的参数。然后损失函数我们选择交叉熵损失函数,也就是上面的最后一行代码。优化算法和损失函数,可以在 pytorch 中直接选择不同的 api 接口,形式上直接参考上面这种固定形式便可。 3. 完成训练和测试 for i in range(100): out = net(x) # print(out.shape, y.shape) loss = loss_func(out, y) optimizer.zero_grad() loss.backward() optimizer.step() 接下来我们看一下如何进行训练的过程。net() 是我们对 Net() 类实例化出来的一个对象,所以利用 net() 可以直接完成模型的运行,out 就是模型预测出来的结果,loss 则是和真实值按照交叉熵损失函数计算出来的误差。 (编辑:好传媒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