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人必看:互联网女皇《疫情下的互联网》报告里的6个营销趋势
副标题[/!--empirenews.page--]
今年,互联网女皇的报告比以往来得更早一些。过去的这些年中,几乎每个互联网人或多或少都可以从玛丽·米克尔的报告中获得一些启发,关于市场、商业、又或者是与自己的工作与网络生活相关。 而今年的《疫情下的互联网》报告更是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而作为一个营销人,或许可以得到以下启示。 #注:灰框内容为引用中文版报告,黑字为作者评论及观点。 01 高频带低频,基础带高阶
对于企业而言,满足消费者需求是前提,从产品或服务中盈利是基础,而增长则是悬在头上的达摩克斯之剑。疫情冲击下,人们的经济和消费能力受到不同程度的打击,伴随缩水的收入而来的是更加理性的消费态度与挑剔的消费方式。 要成为表现最好的企业,首先就是保证自己的基础服务不出错,凭借稳定的服务与消费者建立信任关系后,再通过“产品/服务的延伸”,用高频消费的流量补给低频消费,通过基础需求的满足获得通往消费者高阶需求的入场券,获得更大的利润,完成增长目标。 别的不说,可以看看美团的成长路径,以高频的外卖餐饮服务,进而延伸到打车等其他本地生活服务。 02 提高线上能力,不止是护城河,更是生死线
疫情期间有个真实有趣的故事,说是一个酒吧老板因为疫情影响没有收入,最后通过直播DJ的方式吸引诸多观众并收获数额不小的打赏,远超正常营业收入。 除了这种原本名不见经传、异军突起的,还有大家都很熟悉的知名品牌也开始了自己的线上探索。数据显示,近两个月有超过12000家品牌新开了天猫旗舰店,特斯拉、宜家、大唐西市博物馆,潮牌Bape、Kenzo、XINTIANDI新天地…… 没有行业或品牌,可以逃过线上化。因为消费者大量的时间都在线上,疫情只不过是放大了这个情况,加速了品牌线上化之路。疫情来临之前,提高线上能力,或许只是护城河,而现在已经成了生死线。 所以回过头来看,你的产品、企业、品牌做好了全面拥抱线上的准备吗?如果你是一家酒吧、餐饮店又或者搏击俱乐部的老板,大家都不能、不愿出门的情况下,你要怎么连接你的消费者?这个问题,本该在疫情来临之前就有所思考。现在亡羊补牢,或许还来得及。 03 没有报复性消费,开始“全民省钱”时代
喝奶茶、吃火锅、节假日疯狂出游……一个月前被媒体们预测又被企业们期待的“报复性消费”并没有如期到来。相反地,大家都开始有意识的勒紧裤腰带过日子。 由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蚂蚁金服集团研究院联合发布《疫情下中国家庭财富变动趋势–中国家庭财富指数调研报告(2020Q1)》报告也证实了这一点,报告2020年Q1消费减少,家庭储蓄增加。而且,在疫情好转的背景下,家庭储蓄意愿还在继续上升,有超过一半(50.2%)的家庭会减少消费增加储蓄,仅9.4%的家庭减少储蓄增加消费。 企业效益不好,收入未见涨,年前各种不爽的工作现在也不敢吐槽了,人人自危的时代,大手大脚的面子消费、炫耀性奢侈品消费以及各种“不必要的消费”也开始跳水了。 疫情来临之前,消费观普遍是“买到就是赚到,囤货就是省钱”;疫情冲击之下,现金为王,合理且必要的消费成了另一种“投资经济学”,省下的才是自己的。 面对没有信心的消费者及其缩减的消费预算,企业如何传递自己的价值?——还是要回归“产品本位”。物美价廉是任何时代任何消费者的需求(奢侈品除外),经济乐观的时候拼命鼓吹“消费主义”,消费者上上杠杆还接得住;经济下行的时候,老老实实创造实际价值才是生存之道。 04 在人们遗忘病毒的瞬间,企业营销或许可以见缝插针
高度警惕是暂时的,放松警惕才是常态,因为警惕是需要占据大脑大量资源的。到底有多麻烦?每一个隔离过的人都懂得戴口罩、酒精消毒的痛苦。所以,放松、淡化、遗忘都太自然了。悄咪咪的摘下口罩,自我安慰一次不洗手也没关系,在这些动作的背后并非都是不怕死的人,只是暂时遗忘。 (编辑:好传媒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