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经理须知:3个超实用的底层思维模型
副标题[/!--empirenews.page--]
导语: 思维模型,是基于查理·芒格在《穷查理宝典》中提出的理论,目前被普遍接受的一种思维方式。 他在提倡要学习所有学科中真正重要的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普世智慧”,用它去研究商业社会和投资领域的各种问题。这个“普世智慧”就是他多次提出的“多元思维模型”。 他提倡把经验悬挂在头脑中的一个由许多思维模型组成的框架上,简单的来说就防止跑偏。 有本书叫《清单革命》,里面就指出,人的错误主要来自于两类,一类是无知之错,一类是无能之错,思维模型都可以很好的避免,大多数时候起到了思考清单的作用。 本文的意图就是基于我个人过往的经验,站在产品经理的角度。去总结了三个我认为最重要和实用的思维模型,分享给大家。 这三个思维模型分别是KT决策法、框架效应、以及FBM模型。我将分别阐述并介绍这三种模型的含义,同时利用产品经理工作中的实际应用,帮助大家更好的理解如何去利用这三种模型。 01 KT决策法KT决策法是最负盛名的决策模型, 由美国人查尔斯·H·凯普纳(CharlesH.Kepner)和本杰明·特雷高(BenjaminB.Tregoe)二人合创研究发明的把发现问题分为界定问题和分析原因两步的方法。 KT决策法是一种思考系统,即就事情各自的程序,按照时间、场所等,明确区分发生问题的情形和没有发生问题的情形,由此找出原因和应该决定的办法。
KT决策法在banner栏优化中的运用假设这样一个场景,你负责一个B2C电商app的首页规划项目,近期你在首页上线了一个新banner栏,对促销商品进行推广。但上线后,实际业务表现数据并不好,成交额偏低。 应用KT决策法,分析如何对该banner栏进行优化?可能有哪些原因? 实际状态:成交额偏低。 首先评估一下以推荐的商品的平均单价,成交额目标是否合理。 GMV=客单价*曝光量*转化率 期望状态:成交额提升,达到预期目标 指标拆解,曝光量和转化率分别提高多少,才能达到最终期望的GMV 寻找原因:
如何解决 :
利用用户浏览历史、购买历史、CRM画像等,做个性化排序; * 和商家合作,适当降低商品价格,或者进行发券活动等。与之交换提高响应活动的商家商品推荐。 02 框架效应丹尼尔·卡尼曼首先发现了个体存在“确定效应”和“损失规避”心理,并通过一系列实验揭示了框架效应。 框架效应阐述了个体在面对收益时是风险厌恶、面对损失时是风险偏好,此外还揭示了两个有趣的结论:
一次性送一个大礼不如分开两次送两个小礼物,后者带来的惊喜更多。 对于亏损也是,“蚤多不痒、债多不愁”,损失得多了就麻木了。 框架效应在“得”与“失”的框架下,个体会产生不同的决策判断。用一个笑话来解释:吝啬鬼掉进了河里,为了救他,你说:“快把手给我,拉你上来!”吝啬鬼不肯伸手。换句话说:“我把手给你,你快抓住我!”他伸出了手。 促销甩卖时,“换季清仓”就是一种“失”框架的说法,让人感觉买的都是压仓底的破烂货;“反季特卖”则是一种“得”的框架,让人感到捡了便宜的欣喜。 发奖金时,“今年公司业绩不好,本来发1万的奖金,只有8000了”,听完猛男落泪。但如果说:“今年公司业绩不好,本来奖金只有5000,现在争取到8000元。” “得”的框架让人心里得到些许安慰。 健康医疗中面临决策时,如果医生说:“手术后一个月内的死亡率是10%。”可能让你很难选择该手术。但如果医生说:“手术后一个月内的存活率是90%”大概不会有人拒绝手术。 以上是些典型的框架效应,但真实的世界对于“得”、“失”的判断及运用往往更为复杂。 框架效应在中用户挽留页面设计中的运用在电商平台买东西的时候,一般都会被图文并茂的弹出框打断。图片上展示更多的浏览物品的推荐,文案上就是“厌恶损失”策略,提示“确定要离开了么?xxx现在就要没有喽”。 同时下方以金黄色的字体,量化的展示“再浏览xx页面即可获得xx金币”,吸引用户继续浏览; 再浏览一会“你还有翻倍红包未使用,确认要离开吗”一方面把用户至于损失情景中,离开属于残忍的“负面”行为,再浏览一会则是通过暗示赞许的态度,帮助引导用户继续进行行为。 (编辑:好传媒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