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留存的最强增长手段:行为模型
酬赏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
为何时候多变的酬赏,而不是固定的酬赏? 通过心理学的研究,用户如果能够预测下一步会发生什么,就不会产生喜出望外的感觉。当用户习以为常的因果关系被打破,用户的意识会再度复苏,新的特殊事物激发了用户的兴趣并吸引了用户的关注,使用户对产品进行持续不断的使用。 2.4 投入:提高用户离开产品的成本大多数用户在做出决策的时候往往并非是理性的,用户更换或舍弃产品的原因,往往不是因为产品补贴给了用户的既得利益有多大,而是用户在产品中已经投入了成本有多大。用户对产品投入的成本越大,对产品的依赖度就越高,越来离开产品。 这种现象,可以用一个心理学理论来解释,即:展望理论(prospect theory)。
通过结论,用户在面临损失时,更容易冒险,会将自己之前的投入的成本设定成为新的参照点。基于此,产品需要不断的提高用户投入的成本,让用户无法离开产品。常见的投入类型为以下四点:
2.5 案例分析下面小编通过几个产品的案例来简要分享一下关于hooked模型的实践。 三、用户习惯养成的方法:用户行为闭环(LOOP)用户行为闭环是以hooked模型为基础,简化了hooked的四要素并将其应用到产生设计中。构建用户行为闭环的前提是通过用户的行为动机完成内部触发。 比如抖音,用户使用它的行为动机是用户在闲暇之时,想打发时间。根据用户行为闭环。
通过用户行为闭环培养用户习惯主要分为以下四个步骤: 3.1 确定理想频次理想频次是希望习惯用户能达到的产品使用频次。即假设用户养成了产品使用习惯后的理想频次是多少?是每天1次,还是每周1次或者2次还是3次。可以通过定性和定量两种方法来预估产品的理想频次。 定性:通过定性分析产品解决的什么样的问题来估算理想频次。
比如饿了么解决的是用户需要在外点餐的需求,那么点外卖的理想频次可能是每周至少3次。 定量:通过定量分析长期留存用户的频次来估算理想频次。
在这里小编之前的文章有提到过产品的天然使用频次。一般情况下,理想使用频次要高于大多数用户的天然使用频次。比如饿了么的大多数用户的使用频次是一周3次,而理想频次则是一周6次。 3.2 找到习惯型用户在确定了产品的理想频次后,下一步需要在产品的用户中找到已经养成良好习惯的用户群,并努力增加这个用户群的体量。 判断用户是否是习惯型用户的两个核心的条件就是:
为什么一定要是老用户呢?因为在大多数情况下,新用户阶段的用户使用频次往往是高于全阶段的用户平均使用频次。并且新用户阶段的行为数据并不稳定。无法提供强有力的数据参考。所以应该选取至少度过新用户的留存期后,使用频次依然保持理想频次的用户作为习惯型用户。 3.3 习惯用户行为分析在找到习惯型用户后,需要分析这类用户的相似行为,并从中找出最有可能养成习惯的行为和路径。如何找出习惯型用户共有的“行为”和“路径”呢?可以通过以下几个角度来思考:
3.4 设计行为闭环(编辑:好传媒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