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好传媒网 (https://www.haochuanmei.com/)- 科技、建站、经验、云计算、5G、大数据,站长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创业 > 点评 > 正文

究竟是谁毁了波音?

发布时间:2020-01-14 13:44:17 所属栏目:点评 来源:互联网
导读:据中国新闻网报道,这份文件于2019年圣诞节前发给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FAA)和国会两院,以协助调查737 MAX机型的设计问题,许多内容都围绕2017和2018年Max模拟器的开发和认证过程展开。分析称,文件披露了该机型经鉴定时波音与FAA的互动问题,这或使737 M

对GE来说,并购这些企业的目的是要让自己的财报更加好看,获得华尔街更多投资者的青睐。于是,对这些新并购来的公司来说,GE的策略很简单,就是开源节流,想尽办法让这些企业创造出源源不断的现金流,为GE集团的财务数据贴金。

对GE这样的巨无霸来说,比起通过研发、制造新产品来赚钱,用钱生钱显然要容易得多。

但是,这样的好日子并没有持续多久。在金融危机之后,GE一蹶不振,甚至在2015年,面对过多的负债,GE不得不将GE资本的大部分业务出售。

美国评级公司,如标准普尔也对GE毫不客气。在2018年10月,标普将GE的信用评级从A级下调至BBB+级,也就是投资级的最低一档。要知道,在1974年至2009年,长达35年的时间里,GE的信用评级曾一直是最高的AAA级。

究竟是谁毁了波音?

另一个制造业企业受到金融业操控的例子是总部位于密苏里州圣路易斯的轴承和机械动力传动巨头铁姆肯公司。

2013年,铁姆肯公司一分为二,旗下的特种钢业务拆分出来成立新的公司。

当时,铁姆肯的总裁Ward Timken和CEOJames Griffith并不支持拆分。Griffith说:

之所以我们公司制造这两种材料和产品,其目的是为了向市场提供更高质量的产品同时更好地满足客户的需求。

例如,我们的客户用于制造风力发电机的超大型轴承直径达2米,重达4吨,而且还必须承受极端的风力与温度条件。对这些客户来说,我们控制了从原材料(钢铁)到成品(轴承)的整个价值链,我们可以根据客户的不同需求,微调钢材属性,从而生产出更符合客户需求的产品。

但是,铁姆肯的投资者们并不这么想。

当时的铁姆肯三分之一左右的业务属于钢铁行业,另外三分之二则是机械制造,对投资者来说,同仅专注于一项业务的公司相比,铁姆肯公司的结构过于庞杂,从而也导致华尔街对其估值不高。但是,一旦分拆之后,铁姆肯成为两家术业专攻的公司,更易获得华尔街的青睐。

和铁姆肯、GE、波音一样,命运或无形或有形被华尔街操纵的美国制造业企业不在少数。

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波音、GE、铁姆肯这样的美国制造业巨头在过去短短几十年中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一个生产的产品充满安全隐患,并被竞争对手全方位赶超;一个则不得不通过变卖家产而苟延残喘,在投资者心目中的地位也早已一落千丈;还有一个则迫于投资者的压力,不得不把成熟的产业链拆分得七零八落……

这其中不可避免的一个原因就是美国在里根改革以来的金融化。

华尔街!

究竟是谁毁了波音?

截图来自美剧Mr. Robot(中译《黑客军团》)

可怕的是,这可能正是现实。

1980年代以来,新自由主义在美国总统里根和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的推动下,逐渐影响到全世界。对金融行业来说,最大的影响莫过于“解除管制”(unfettered)。

当时的这场改革,不可否认给全世界带来了财富增量,然而,失去了二战之后严格监管的金融业,却犹如一只挣脱了牢笼的怪兽,一点点地榨干美国制造业和商业的生存空间。

学术界甚至出现了一个专有名词叫做“金融化”(financialization),来描述1980年代以来美国金融资本主义的发展,其主要特征就是债务股本比的上升,以及金融业在全国范围内相较于其他行业更快速发展的现象。

波音和GE,正是金融化攻破的两大堡垒。

据美国商务部经济分析局的数据,在1970年代,金融与保险业对美国GDP的贡献率仅不到5%,这十年中,这一产业对GDP的贡献维持在4%至4.8%之间,所有投资银行资产占美国GDP的比重还不到2%。由于那个时代的银行业除了吸收存款、向企业和个人放贷之外没什么可做的,银行业甚至被称作“无聊的银行业”,丝毫没有华尔街今天的傲慢。

究竟是谁毁了波音?

按照美国经济分析局的统计口径,广义金融业包括了金融、保险、房地产、租赁等产业;制造业中不包含采矿和建筑业(数据来自美国商务部经济分析局,华尔街见闻制图)

但是,1980年代的解除管制,让金融业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金融业的规模和盈利能力迅速成长,在2018年,金融与保险业对美国GDP的贡献均超过7%,包含了房地产等在内的广义金融业则在近五年连续贡献了美国20%以上的GDP。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金融业的利润从1980年至2005年间的25年里,增长了800%。

和非金融业相比,1970年代美国金融业的利润是非金融业的两倍,但是到了2007年,也就是金融危机爆发前夕,这一比例达到了六倍。用钱生钱显然要比制造发动机、飞机、可口可乐赚钱来得快,来得多。

对美国制造业来说,金融化则是一场深刻的危机。

在上世纪80年代之前,美国制造业对美国经济的贡献不容小觑,其对GDP的贡献在50年代一度接近30%,之后也长期维持在20%以上的水平。

但是,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美国制造业对GDP的贡献开始低于广义金融业。2016年特朗普就任总统后,虽然大喊振兴制造业的口号,但美国制造业对GDP的贡献率依然维持在11%左右。

解除管制之后的金融业,将其关注的焦点从技术研发、产品升级换代等长期目标转向了短期的资本回报。由此一来,波音、GE这样的公司在“顺应潮流”的过程中,也不得不将自己的命运在很大程度上交给华尔街来检视:

波音不断降低自己的研发费用,哪怕2011年起开始研发最新款的737 MAX系列飞机,研发投入占比也没有明显恢复;

GE则借助一百多年来在制造业领域巩固的强大根基,希望建立属于自己的“金融帝国”,但最终失败,不得不将命运再次交给华尔街;

铁姆肯的股东们丝毫不考虑产品质量和产业链的连贯性,把一个成熟的细分领域霸主拆分成业绩好看的两家公司……

MIT政治学教授Susan Berger就指出:

自1980年代以来,来自金融市场的压力逐渐让制造业企业丧失了其持久的竞争力。

(编辑:好传媒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文章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