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步教你用系统动力图的方式思考你的产品
我们在设计产品的时候都希望产品能够建立一个正向的正反馈循环,这样只要系统建立起来之后,产品就会处于一个自增长的状态,用户越多,产品实现用户需求的能力就越强。而产品实现用户需求的能力越强,用户就会越多,如此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用户增长,走上人生巅峰,估计做梦都得笑醒。 但现实没有那么理想,产品通常会处于一个更为复杂的系统之中。你可能已经构建了一个上述的正反馈循环,但于此同时在你没注意的要素之间,却又形成了负向的正反馈循环。比如,用户越多,服务器的并发越高,用户使用产品的稳定性就越差。 这种时候通常需要你先找到循环交错的关键点,生动地说就是齿轮之间咬合的地方,然后对关键点的属性进行权衡,以取得效用和成本的最优解。 回到本文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个系统动力图中产品想要实现的「目标」和产品的出发点「背景」之间是一个负相关关系,整个循环其实是一个负反馈循环。这从逻辑上说明了这个产品不会实现自增长,这对于一个产品来说是致命的;因为无论你怎么努力,它最终都会回归一个平衡态。 这个时候我们可以考虑以下优化方向:
如果尝试了各种优化的方向都无法挽回,或者没有办法产生更大的价值。那只能说明这个产品伤太硬,能力有限,爱莫能助。 如果你成功找到了优化的方法,也先别急着高兴。首先还得回到第二步进行验证,否则最后可能会竹篮打水一场空,让你白高兴一场。 写在最后受查理芒格和斯科特佩奇的影响,近段时间对模型思考的学习与实践非常感兴趣,尤其是如何将其迁移到产品思考当中,形成产品模型思考法。 本人还是一名大三学生,深知水平有限。如果文章内容有不妥之处,烦请不吝赐教,如果有同样对这方面感兴趣的朋友,希望能够和你交流学习。
本文素材来自互联网 (编辑:好传媒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