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马桶引发的产品思考,状态不是一成不变
01最近我们产品里增加了一个考试管理模块,其中需要监控每个考站的状态,以便顺利地推进考试流程。 有一天夜里我正在发愁怎么给设计师描述这几种状态,和它们的识别机制、后续操作。这时候正好小朋友起床上厕所,在小朋友座在马桶上的时候,我发现,也许能借助智能马桶的几种状态来解释一下其中的逻辑。 家里的智能马桶外观大致如下: 与下面要解释的状态逻辑有关的部件,主要是这两个:
落座感应区的检测,能够区分是无意的触碰(比如打扫卫生时扫过感应区、或故意对该区域短暂的触碰)还是真实的落座。 在好奇心驱使之下,笔者做了大致的测试,结论是:大约3~5秒的连续接触,即被识别为落座成功。 之所以要做落座检测,是因为当它检测到有人落座时,会触发三个动作:
第1、2两个动作很直观,1是看到灯亮,2是听见电机转动的声音,而第3条就跟新的状态有关了。 (点击图片放大) 在新的“落座使用状态”下,需要打开离座检测功能,就如同落座检测一样,它也要区分短暂的离开还是正式的离座。 同样地,离座检测识别为离座状态时,也会触发三个动作:
离座流程处理完,马桶就恢复到无人待机状态,等待下一位用户的光临。 02到这里,我们做一个简单的归纳:
通常的业务会有初始状态,比如这个案例中,给马桶插上电源时进入的无人待机状态,就是一个初始状态。 有的业务会有最终状态,比如双十一下的订单,收到货以后发完点评,订单进入一个成功的最终状态;如果收到东西不满意,退货、差评甚至投诉结束,就是一个不太完美的订单的最终状态。 搞清楚状态的意义后,就需要列我们考试中考站、考官、考生的状态,我这里仅以一个简化的考站状态举例: (点击图片放大) 初始状态
过程状态我区分了正常状态和特殊状态,正常状态包括:
特殊状态包括:
基于上述逻辑,如果用卡片式的设计,UI设计师除了考虑考站的编号、名称、考官、考生等必要元素的布局之外,还需要通过卡片的配色、标签来标记不同的状态;甚至某些特殊的状态需要设计动态的交互,来体现其需要管理员立即干预的特殊地位,从而给用户带来“这份设计很准确”的用户体验。
本文素材来自互联网 (编辑:好传媒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