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递故事:我拜外卖小哥为师探秘城市
1986年出生的王志宏,和小潘在一个站点工作。他并不是这座城市的新来者。志宏师傅常常给我指出一些我根本看不到的场景,比如现在西大望路南路上的医院所在地,他却告诉我那里曾是鸿燕市场——十多年前,他的音像店、电脑店就开在这儿,音像店生意做得好的时候,他还在松榆北路上的超市里开过一家分店。 在北京赚了一些钱后,王志宏回老家平遥成了家,但经过几次人生起伏,他回到了从头再来的局面。在潘家园熟悉的道路上,王志宏做起了骑手。 虽然竞争激烈,王志宏和小潘也是惺惺相惜。 “有个月,我有两个差评三个超时,小潘只有一个差评,我一看靠单量拉不回来了,就让他赢了。上个月最后一天,本来他领先我四单,我急了,使劲干反超了他两单。结果晚上十点他给我发微信:‘志宏兄,你还不回去?’我干到十一点给他发微信说:‘你追吧’,然后我就下班了。我们是每天午夜十二点截止数据,结果他最后又反超了我两三单。” “我跟潘为磊都属于特别能吃苦的,一般人干不动。你想想,一天24个小时,跑单跑十七八个小时。” 志宏师傅10月29日跑单一天留下的轨迹。 王志宏工作起来很拼命。即便如此,有时候他也不太吃得消。 “最疯狂的时候连上个厕所的时间都没有,一单接一单,都是快要超时了,都是跑着前行。有电梯就坐电梯,没电梯就爬楼梯上去。到三层,打电话,‘喂,你外卖到了,开门’,正好你到他门口,他开门,你送完餐扭头就跑,就那么快。” 我在微信上问志宏师傅,我想了解骑手是“如何使用潘家园社区的各种道路的”,他给我发了两张照片,“这是不是你要找的奇葩的小门?”师傅有很多抄近道的经验,但他却一点儿不觉得这有什么特别。 事实上,社区里的门守卫着各自的领域。尽管从外观上看,这些门并无差异,但要打通骑行道路,就要熟记所有门的开放与关闭情况。 这道门是志宏师傅经常穿越的“结界”。穿过它,就可以绕开拥挤的松榆北路,直达东三环南路辅路。不少小区都有这样类似的小门,它们的出现是为了方便居民通勤,但门太多了也不利于社区管理——它们常常上着锁——想要从居民区里迅速脱身,就要知道很多具有稳定开放属性的任意门,这是通关的诀窍。 这个小门连接着华威北里社区,打通了华威路和潘家园路,也是附近居民利用率很高的一个任意门。一天的午高峰时间段,我在门前成功偶遇了志宏师傅,他正带着他真正的徒弟熟悉道路。 我想干脆请志宏师傅帮我拍下一些关于门的照片。看到这些照片,我才意识到我们这个大社区里“奇葩”的小门真不少。如果细细端详,其中很多门很不“正式”,不少真可谓是“破墙而出”。它应该会让城市设计者反思一下一些墙存在的理由吧。 守在志宏师傅指给我的“传送门”,成功捕获了他。 至于“抄近道”以外的闯关经历,王志宏说起来更是滔滔不绝: “遇到一次喝酒喝多的,我说‘您的外卖到了’,他就靠在门上也不搭理你。我说‘您的外卖’,不搭理,只能放在地上走了。” “还有一次送一个二楼的单子,我想那就爬楼梯吧,结果楼梯的墙上画的全是骷髅,整栋墙都是,你想想那是什么感觉。后来反应过来觉得那漫画还画得挺好,应该是专业水平。” “有回送个单子,顾客地址没写清楚,只写了小区和楼号,没写具体的门牌号。我到了小区,给顾客打电话对方却关机,没人接。没办法,我就在楼下喊,喊了一圈,终于有个女的从窗户里探出头。一问,手机没电关机了。后来我看她在评价里写,‘这个小哥太牛了,没留地址都能把餐送到。’” 这个月王志宏女儿过4岁生日,他打算请假回去。对于以后,王志宏说:“之后还是想回老家,肯定想回去,谁都想回去。” 我们共享着同一个街区 慢慢掌握两位师傅的闯关秘诀后,我觉得自己和潘家园社区产生了全新的联结。 (编辑:好传媒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